返回

我在西伯利亚打地鼠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702章 拆教堂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
『章节错误,点此报送』
  国教会的关注。

  和供奉祖先一脉传承的华人不同,宗教在西方人心目中的地位根深蒂固,不可动摇。

  亚历山大不得不为小尼古拉擦屁股,主动向媒体解释,称小尼古拉并没有冒犯的意思,而是对希伯来人彻底失望,怒火攻心。

  这个解释虽然牵强,各国教会还是接受了,顺势原谅了小尼古拉的口不择言。

  不接受又能怎么样呢——

  尤里耶夫大公虽然不是沙皇,但是惹怒了沙皇,最多被流放西伯利亚。

  惹怒了尤里耶夫大公,就算逃到南美,还是会被斧子砍死。

  小尼古拉说者无意,克里孟梭和劳合·乔治听者有心。

  巴黎和会期间,英国和法国的情况在持续恶化,并没有好转。

  欧洲国家的传统技能是,如果社会矛盾到了无法调和的程度,就把希伯来人推出当替罪羊。

  6月20号,英国和法国的媒体突然集体转变口风,将英国和法国的困境,归咎为希伯来人的恶行。

  这还真不是凭空捏造。

  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索是斐迪南大公夫妇遇刺,深层次原因是欧洲各国利益无法调和,需要新一轮利益分配。

  在这个基础上继续深挖,是日益增长的生产力,和不公平的市场结构导致的。

  说白了就是德国想让英国和法国开放殖民地市场,英国和法国不同意。

  各国统治阶层,和希伯来人没有多大关系。

  生产力的提升,和希伯来人不仅有关系,而且关系很大。ŴŴŴ.ŚŤЖŚŴ.ČŐM

  组织工业生产需要资本,希伯来人就是玩资本放高利贷的。

  所以英国和法国的媒体,就将希伯来人塑造为世界大战的幕后黑手,坚称是希伯来人的贪婪,导致世界大战爆发。

  这个理由虽然也有点牵强,但民众是不具备分辨能力的。

  早已对现状不满,怒火中烧却无处发泄的英国人和法国人,终于找到可以发泄的途径。

  于是英国和法国也开始新一轮排油。

  和英法的无差别排油相比,俄罗斯对希伯来人还是很宽容的。

  生活在俄罗斯的希伯来人,只要放弃希伯来教,皈依东正教,就可以继续在俄罗斯工作生活。

  不想皈依东正教,那就去雅库特,或者从俄罗斯离开。

  乔治最开始决定拆教堂的时候,维特曾担心俄罗斯爆发新一轮内战。

  让维特没想到的是,就连他老婆也主动皈依东正教,放弃自己的希伯来人身份。

  维特大开眼界。

  信仰这么重要的东西,是这么轻松就可以改变的吗?

  说好的不自由,毋宁死呢。

  “和信仰相比,生存更重要。”

  维特夫人泰然自若。

  连克里孟梭都知道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发动舆论攻势,乔治也不会忽视舆论的作用。

  俄罗斯拆教堂的同时,俄罗斯媒体也在造势,《君士坦丁堡日报》公布了一堆数据,其中一组是俄军对比。

  在世界大战期间参加俄军为俄罗斯而战的希伯来人,总人数只有1.5万人,占比只有可怜的千分之一。

  从比例上说,希伯来人参军的比例,甚至远不如德裔。
第702章 拆教堂(3/3).继续阅读
《 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 》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